听书文字0033 29秦汉魏晋史探微 高新原解读

 

得到

 

关于作者

本书作者田余庆先生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是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田先生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研究方面有极高的学术成就,代表作有《东晋门阀政治》《拓跋史探》《汉魏晋史探微》等。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孟宪实曾评价:“田先生治学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公认最有成绩的历史学家。”

 

关于本书

本书是田余庆先生自1959年以后的40年间发表的17篇论文的合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秦汉魏晋南北朝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孙吴建国的道路》等。全书内容涉及领域非常广,但是可以发现田先生在为本书挑选这些论文时,是有意识的在选择以秦汉魏晋时期人身依附关系发展问题和豪族问题为课题的文章。

 

核心内容

豪族与国家争夺人丁和土地,是国家必须要打击的对象。但是国家虽然可以暂时的抑制豪族增长的趋势,却不能完全消灭这股势力。到了后来豪族开始掌握庞大的经济和政治资源,国家则不得不寻求与豪族进行合作。国家与豪族之间关系的发展是一个矛盾而曲折的过程。一、豪族问题的产生西汉自汉武帝之后,随着国家连年对外征战,沉重的赋税使得大量小自耕农破产,他们的土地被大地主兼并,他们自己则成了依附大地主的奴婢。虽然在秦朝以前也有人因为各种原因成为大地主的依附,但是当时这种依附关系并不强,还没有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汉武帝之后,大地主的势力开始不断壮大,他们开始逐渐有能力吸收更多的依附民,此时的史书上就开始用豪民来称呼这些大地主了。此后,“豪族”“豪民”之类的词在史书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可见在汉朝,豪族问题已经成了一个影响巨大的社会问题。二、汉朝的人身依附关系发展汉朝人身依附关系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这个时期人身依附关系还不是很强,豪族的影响力还很有限,国家可以用徙陵等政策来加以遏制豪族势力的增长。第二阶段是从西汉末期到东汉光武帝初年,这个时期的豪族已经有足够能力来吸附更多的流民,而且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武装力量,国家已经很难对他们采取有效的抑制手段。第三阶段是光武帝之后的东汉时期,这时的依附民与地主已经不是简单奴役关系了,相反,这些依附民已经融入到了豪强地主的宗族体系内部,豪强地主的经营方式也已经发展成了田庄模式。豪族阶级也因为世代经营变成了世家大族,他们已经可以主导州郡的行政运作。两汉时期,随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政府对豪族的控制力是逐渐下降的,政府虽然可以用行政手段来抑制豪族势力增长的势头,但是却不能改变豪族势力增长的现实。三、曹魏政权建立过程中,对世家大族政策的转变曹操起初采取的是与世家大族对抗的政策,兖州之战与官渡之战都是他与世家大族之间爆发的战争。但是曹操在与世家大族对抗的同时,又不得不去借助世家大族的力量。他“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要吸引世家大族进入自己的阵营。而曹操晚年为了封王,他的儿子曹丕为了称帝,都必须要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也因此,曹操晚年之后,曹魏政权的执政方针就开始向这些世家大族的政治诉求靠拢。四、孙吴政权的江东本土化孙策在入主江东时,因为屠杀江东的世家大族使得孙吴政权在当地很难得到支持。所以孙权继位后大量启用北方流亡士人,但是这也使得日后孙吴政权的发展陷入了瓶颈,尤其是上游军事统帅在集团内部已经很难找到合适人选的情况下,就不得不从江东士族中选拔人才。但是江东士人是不情愿和孙权合作的,而陆逊的出现正好为孙权打开了与江东大族合作的突破口:陆逊既有江东大族的背景,又不像其他出身大族的士人那样桀骜不驯,再加上陆逊本人又是一个将帅之才,这也就给了孙吴政权江东化提供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此后丞相的位置又经过孙邵的过渡交到了江东士人顾雍的手中。陆家、顾家在孙吴政权出将入相,东吴政权的江东本地化也就水到渠成了。完成了政权江东化,孙吴的根基才算真正稳固。

 

金句

1. 两汉时期,随着人身依附关系的增强,政府对豪族的控制力是逐渐下降的,政府虽然可以用行政手段来抑制豪族势力增长的势头,但是却不能改变豪族势力增强的现实。2. 世家大族在汉朝已经经历了400年的发展,这400年积累的影响力,不是曹操一个人能对抗的。当曹魏政权在政治上要迈出最后一步时,就不得不承认世家大族在当时的社会地位,所以田余庆先生在书中感叹到:“不是曹操创造了历史,而是历史创造了曹操”。3. 三国之中,孙权称帝最晚,正因为孙权在做内部力量的调整,只有江东本土化完成,孙吴政权的根基才算真正稳固。

 

撰稿:高新原

脑图:摩西